必一·运动(B-Sports)官方网站注册送好礼哦。

疫情下体育备课宝典:实用方法与资源大全

2025-09-18 momo119655 401

一、疫情对体育教学的深层冲击

1. 线下课程的断裂与复课困境

2020年起,新冠疫情反复冲击校园秩序,体育课从操场转移至云端。线下课程的中断不仅打乱了教学节奏,更让复课后的体能衔接成为难题——学生体能差异扩大,部分学生甚至出现运动能力退化。此时,精准的体育备课成为 bridging 断层的核心抓手,需兼顾“补短板”与“推新课”的双重目标。

疫情下体育备课宝典:实用方法与资源大全

疫情下体育备课宝典:实用方法与资源大全

2. 学生体质健康的隐性危机

据《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调研报告》,疫情期间学生近视率上升30%、肥胖率增长15%。居家运动缺乏科学指导是主因:要么“躺平”不动,要么盲目跟练导致受伤。体育备课必须强化“健康第一”理念,设计分层化、场景化的锻炼方案,从根本上扭转体质下滑趋势。

二、线上体育备课的核心逻辑与实施路径

1. 目标锚定:从“教教材”到“育素养”

备课前需明确三层目标:

  • 认知层:理解运动原理(如“为什么深蹲能练腿力”);
  • 技能层:掌握动作标准(如“跳绳时手腕发力而非手臂”);
  • 情感层:培养运动习惯(如“每天坚持15分钟居家锻炼”)。
    例如针对小学生,可将“立定跳远”拆解为“原地摆臂练习→模仿青蛙跳→亲子接力赛”,用游戏化设计降低门槛。

2. 内容重构:破解“场地限制”难题

传统体育项目需转化为居家可操作版本:

  • 器材替代:用矿泉水瓶当哑铃、瑜伽垫铺客厅;
  • 项目改编:将篮球运球改为“绕家具 dribble”、足球颠球换成“气球控球”;
  • 时间碎片化:设计“5分钟热身操”“10分钟核心训练”等短模块,适配学生注意力时长。

3. 互动设计:激活“云课堂”参与感

摒弃“教师示范—学生跟做”的单向模式,采用“直播+打卡+竞赛”三维互动:

  • 直播环节:教师边讲解边演示,预留“提问窗口”解答疑问;
  • 打卡环节:学生拍摄锻炼视频上传,教师逐一点评并标注进步点;
  • 竞赛环节:设置“月度运动之星”评选,奖品为体育文创(如定制跳绳),激发竞争意识。

三、技术工具与资源的精准选用

1. 直播与录播平台:选对“武器”提效

  • 腾讯会议/钉钉:适合小班直播,支持屏幕共享(展示动作细节)、分组讨论(如“小组设计一套家庭操”);
  • B站/抖音:用于录制微课,利用平台算法推荐功能,扩大资源触达范围;
  • 学校自建平台:如 Moodle 系统,可搭建“体育资源库”,存储教案、视频、测试题,方便师生随时调用。

2. 专业 APP 的整合应用

  • Keep 校园版:提供“学生体测分析+定制训练计划”功能,教师可根据班级整体数据调整备课重点;
  • 动因体育:线上私教课程涵盖武术、跆拳道等特色项目,可作为拓展内容补充;
  • 华为运动健康:引导学生记录步数、心率等数据,教师可通过后台查看班级运动趋势,动态调整方案。

3. 资源库建设:长效价值的沉淀

收集整理三类资源:

  • 政策文件:教育部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疫情期间调整建议;
  • 优质课例: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“体育与健康”专栏,含300+节精品微课;
  • 校本素材:本校教师的原创教案、学生作品(如创意健身操视频),形成“本土化资源池”。

四、优质资源的“开源”与“节流”策略

1. 官方渠道:吃透政策红利

重点关注两类信息:

  • 教育部官网:“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体育工作指导意见”,明确“保证每天1小时锻炼”的具体要求;
  • 地方教育局:如北京市教委发布的“居家体育锻炼指南”,含分龄段动作图解与安全提示。

2. 免费平台:挖掘“隐形宝藏”

  •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:体育板块含“体能训练”“心理调适”等专题,支持下载课件;
  • 中国学校体育网:开设“疫情教学专栏”,分享全国各地教师的备课案例;
  • 央视体育:奥运会、亚运会赛事剪辑可用于课堂激励(如“看女排夺冠,学扣球技巧”)。

3. 社群联动:经验共享加速成长

加入专业社群:

  • 微信:“全国体育教研联盟”群,定期开展“线上备课研讨会”;
  • 知乎:“体育教学”话题圈,专家答疑解惑(如“如何设计低龄学生的居家安全预案”);
  • 微博:关注 @学校体育杂志,获取前沿研究动态。

五、实操案例:XX小学“居家运动闯关赛”全流程

背景

该校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居家期间,运动积极性下降,体质测试达标率从85%跌至70%。

方案设计

  1. 任务分层:按年级设“基础关”(如一年级拍皮球)、“进阶关”(如五年级平板支撑)、“创意关”(如亲子合作游戏);
  2. 激励机制:完成关卡获积分,月末兑换体育用品(如篮球、跳绳);
  3. 家校协同:发放《运动安全手册》,指导家长协助热身与防护。

成效

  • 学生参与率95%,日均运动时长从20分钟提升至45分钟;
  • 体质测试合格率回升至88%,近视新增率下降5%;
  • 家长反馈:“孩子主动要求锻炼,家庭氛围更活跃。”

六、后疫情时代:体育备课的进化方向

1. OMO 模式:线上线下无缝衔接

未来备课将呈现“线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