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我校始终将体育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,坚持“健康第一”的教育理念,致力于构建“全员参与、全面覆盖、全程育人”的体育教育生态。目前,学校拥有专职体育教师8名,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5人,高级教师2人,形成了一支专业素养高、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。硬件设施方面,学校建有400米标准塑胶跑道、6个标准化篮球场、4个羽毛球场及1座多功能体育馆,可满足日常教学与大型赛事需求。课程设置上,实行“必修+选修”双轨制,每周3节体育必修课保障基础体能训练,开设篮球、足球、乒乓球、武术、瑜伽等10余门选修课,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。

为破解传统体育课程单一化问题,我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兴趣偏好,重构课程体系。低年级侧重游戏化教学,通过“老鹰捉小鸡”“障碍跑”等活动培养运动习惯;中高年级引入专项技能训练,如篮球运球、足球射门技术等,同时增设心理健康融合课程,通过团队协作项目缓解学业压力。此外,学校编写《校园体育活动指南》校本教材,将中华传统体育项目(如太极、踢毽子)纳入教学内容,传承文化基因。
体育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与创新。我校以“月月有主题、周周有活动”为目标,打造多元化体育活动矩阵,让学生在参与中享受乐趣、增强体质。
学校成立篮球社、足球社、田径队、啦啦操队等15个体育社团,吸纳超500名学生参与。社团采用“专业教练+学生骨干”管理模式,定期开展训练与交流。例如,篮球社每周三次训练,邀请 former 职业球员担任顾问,去年在区级联赛中斩获亚军;啦啦操队编排原创节目《青春旋律》,在校庆晚会中精彩亮相,获师生一致好评。
除常规运动会外,我校创新推出“班级联赛+趣味挑战”模式。春季举办“校长杯”篮球联赛,以班级为单位组队,激发集体荣誉感;秋季开展“全员运动会”,设置跳绳接力、袋鼠跳等趣味项目,实现“人人参赛、班班互动”。今年还首次举办“家校体育嘉年华”,邀请家长参与亲子项目,累计吸引2000余人次参与,成为家校共育的新载体。
体育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。通过持续优化教学与活动设计,我校学生体质状况显著改善。
2023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显示,我校学生达标率达92.5%,较2022年提升3.2个百分点;优良率(含优秀、良好)达45.8%,同比增长5.1%。其中,肺活量、50米跑等指标进步明显,近视率同比下降1.8%,印证了体育锻炼对视力保护的积极作用。
在区级及以上体育赛事中,我校屡创佳绩:田径队获区运会团体总分第二名,打破两项纪录;足球队连续三年蝉联区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冠军;武术队在市传统武术大赛中斩获3金2银。这些成绩不仅提升了学校声誉,更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。
站在新的起点,我校将持续深化体育教育改革,聚焦“提质增效、特色发展”,推动校园体育向更高水平迈进。
计划投资200万元扩建体育馆,新增攀岩墙、击剑馆等特色场地;改造现有操场,铺设智能跑道系统,实时监测学生运动数据,为科学训练提供支撑。
引入冰雪运动、极限飞盘等新兴项目,编写《校园新兴体育项目手册》;与高校体育学院合作,共建“体育人才培养基地”,定期邀请专家开展讲座与训练指导。

探索“过程性评价+终结性评价”相结合的模式,将体育参与度、技能掌握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,激励学生主动锻炼。
结语
体育是教育的基石,更是生命的底色。我校将以此次汇报为契机,继续深耕体育教育沃土,让每一个学生在运动中强健体魄、锤炼意志、涵养品格,共同书写“活力校园”的精彩篇章!
(注:文中配图为校园体育活动现场实拍,因文本限制暂未插入,实际应用时可补充学生晨练、社团训练、赛事瞬间等图片,增强视觉感染力。)